佛、道、神仙固然是超現實的迷信商品,但它在貧窮落后和科學不發達的封建時代里,卻寄托著大家的某種美好愿望。神話仍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。釋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之后,客觀上對促進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,也促進了中國雕塑藝術的開展,特別是大規模的石窟造像,大都以釋教為體裁。作為雕琢藝術的一種,青田石雕也有佛像的雕琢。南寧雕塑的佛像根本上是禪宗寺廟里供奉的諸佛菩薩,雕得較多的是“釋迦牟尼佛”、“彌勒佛”、 “觀音菩薩”、“十八羅漢”、“四大金剛”等。廣西雕塑對佛像的雕琢并不像別的人物體裁那樣滿意,佛的形象雖然是人,但他是超然的,有嚴厲的規范,因而就更具程式化。
釋迦牟尼(sakya-muni) 簡稱“釋迦佛”,又稱“如來佛”,是釋教的創始人。由于是“佛”,就不同凡俗,他的形象被人逐步圣化、神化。佛經上謂“佛”有特別的神異容貌,有“三十二相”,“八十種好”。其間有的內容是雕琢佛像不行少的根本依據。違背這些規則,就不成其為佛像了。歸納起來,佛的根本形象是:
頭:面型長寬(“國”字臉),豐滿勻稱;頭頂有肉髻,毛發右旋如只只田螺;眉細長,眉間有“白毫”,‘俗稱“佛爺痣”(佛經上說眉間白毫,平時卷縮,張開一丈五,放出毫光?,F雕琢都作痣狀);眼半閉;鼻梁平直耳輪闊大垂肩;嘴微闊,上下唇弓線清晰。昂首下視,嚴肅肅穆。
身:站立像身背筆挺,手下垂可及膝,謂“接引相”。坐像正襟盤腿,目不斜視,肯定規矩,沒有一點點的歪扭態。七處(兩手、兩足、兩肩及脖頸)隆滿,手指纖長,衣服貼身,衣紋疏密均勻,線條流通,背面現佛光。
手:手的姿態,佛典上稱為“印相”,用手指的姿態表達一種意思。如有“禪定印”(右手在上,左手鄙人,手心向上)、“施無畏印”(右手抬起,掌心朝前)、“降魔印”(掌心按膝蓋)、“說法印”(右手抬起,拇指與中指相捻)、“轉法輪印”(拇指與食指相捻,右手心向外,左手心向內)、“法界定印”(兩手指堆疊平放懷中,拇指尖相觸)等等。
坐法:規則雙腳穿插盤在大腿上,足心向上,調結跏跌坐(兩腳穿插置于擺布腿上為全跏坐,單盤為半跏坐)。若先以右足押左腿,后以左足押右腿,稱為“降魔坐”;若先以左足押右股,后以右足押左股,兩足掌仰于兩股之上稱為“吉利坐”等。
臥像規則為右側臥,右手掌枕頭,稱為“涅槃”像,“涅槃”意譯為“圓寂”,是釋教悉數修習到達的Z高抱負,通常指平息“存亡”輪回然后取得的一種精神境界。
彌勒 俗稱“彌陀”、“布袋和尚”,宋代今后的彌勒佛都是“布袋和尚”的形象,不再是“佛”的姿態。彌勒肥頭大耳,坦胸腆腹,光頭赤腳,衣飾不整,矮墩墩,胖乎乎,笑哈哈,表露較多的人情味,不像釋迦佛那樣肯定的圣化、程式化,誰見了都歡欣。彌勒像有三種姿態。一是坐相,身子稍向后靠,挺著大肚子哈哈大笑;一腳屈攏平放,一腳屈膝豎起,從不盤腿安坐;一手放膝蓋上拿串珠,一手拿布袋。坐彌勒雕琢較多,所有寺廟里的塑像簡直均是此態。一是站相,頭稍仰,兩手向上舉起,手掌內翻,掌心朝上,謂“托天彌勒”。一是半坐半靠,動作非常隨和,身上倚著五個幼童,或挖耳,或搔頸,或抱腹,或扯衣等等,有的還玩著鈸兒、袋兒、槌兒,作嬉戲狀,名曰“五子戲彌陀”,天真活潑,形象生動。
觀音 是觀世音的略稱,釋教阿彌陀佛的左脅待,位置略次于“佛”。釋教《法華經?普門品》中宣揚觀世音菩薩能現三十三身,救十二種大難,故佛徒又稱“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”。觀音在南北朝曾經都是男相。盛唐的敦煌巖畫、彩塑觀音像是上唇畫有胡須的女人化形象。后來跟著釋教體裁的進一步“世俗化”,具有大慈大悲心腸的觀音從男相逐步轉變為女相,賦予更多的人情味,更具女人的美。
佛經上說,觀音能現三十三身,即有三十三種形象。如白衣觀音、柳樹觀音、持經觀音、魚籃觀音、水月觀音、合掌觀音、持蓮觀音、澆水觀音等等。青田石雕觀音有坐、立兩種方式,坐式姿態如釋迦,規矩盤腿,下坐蓮臺,雙手疊放懷中,掌托經文或凈瓶,背面亦刻佛光。立式觀音姿態多變、生動,有曲線美,形象仕女化。別的還有童子拜觀音,是周圍站一合掌禮拜的童子。石雕觀音的形象為:臉頰豐腴,眉目清秀,鼻直口小,眼微開,頭略俯,既正經又秀娟,胸平腹直,纖手赤足(女手男腳),發髻高攏,頭扣風帽,著開襟長衫、長褲,寬衣大袖,隨風飄動,胸掛瓔珞,手持凈瓶、柳枝或布撣子、經文等法器,風姿溫順嫻雅,于嚴肅中蘊婀娜之態。
青田石雕的雕像與寺廟里的佛像雖源出一轍,但廟中的塑像巨大,觀者站在地下俯視,為調整視覺平衡,故大都塑得頭大腳小,體勢前傾。而石雕是小件,大多高不盈尺,不存在視覺上的距離,不用按照廟里的處理辦法,而是份額和諧,姿態規矩。這是小件雕琢品的方法特色。
壽星 是道教刻畫的神仙,《史記?封禪書》記:“壽星,蓋南極白叟星也,見則全國理安,故祠之以祈福壽?!眽坌鞘翘毂>湃绲南笳?,因而很受大家喜愛,是青田石雕典型的傳統人物體裁之一。
壽星選用“夸飾”的方法,不同于通常常人的份額,形象獨特,容顏峭古,矮身弓背,大頭縮頸,修眉長髯,腦門凸出,寬裙大袖,托著壽桃,扶著樹根龍頭拐杖,杖頭掛著葫蘆和書冊,步履健朗,笑容可掬。一副大福大壽、德高望重、慈祥可親之相。恰是一位形樸而清雅、貌平而意高的長命老翁。壽星大多是單人造像,但也有跨鹿而坐或配上鶴、鹿、童子、蝙幅和靈芝、松樹、梅花等瑞獸、珍禽、嘉樹、琪草,以烘托吉利滿意的喜氣局面。還有和“?!?傳說是唐代的郭子儀)、“祿”(傳說是東漢的范丹)二星配為“三星”一堂的。別的尚有“老”者,是形同壽星的九個矮老頭,各個動作稍異,湊成一堂。蓋取其“九”為無窮盡之義,九個高齡白叟衍成“九九”之數,意為壽上加壽、福壽無疆。九老商品高只6厘米,而頭顱卻占二分之一許,極盡夸大變形之能事,非常詼諧心愛。
八仙 關于八仙的故事,美麗動聽,撒播很廣,簡直家喻戶曉。依據明吳元泰著的小說《八仙出處東游記傳》記載,八仙是:鐵拐李、漢鐘離、張果老、何仙姑、藍采和、呂洞賓、韓湘子和曹國舅(名友),其間大都歷史上真有其人。
八仙有老、有少,有男女、有美丑,他們的容顏、穿著和所持的法寶都不同,形象豐厚,各有特性。鐵拐李不修邊幅,短而彎曲的絡腮胡子,肌瘦骨突,跛足拄拐,衣飾不整,身背葫蘆,是丐者像。漢鐘離方頭大耳,絡腮長髯,坦胸挺腹,手持芭蕉扇,如關西大漢,傳說他原是漢朝大將,故仍有大將風姿。張果老,頭戴萬字巾,身穿員外服,八仙中數他年歲Z長,是個和藹可親、妙趣橫生的老者;他的寶藏一是漁鼓筒,一是小毛驢(石雕通常都不雕小毛驢)。何仙姑,是仕女形的道姑,嚴肅中略顯嫵媚;她的寶藏,在青田石雕中是拿一支荷花(原本是背一竹笊籬,故又名“依籬姑”)。藍采和,是翩翩一少年,八仙中年歲Z輕,頭梳丫髻,著短衣長褲,手捧花籃,一副稚氣的孩提相。呂洞賓,頭戴瓦棱帽,身披道袍,腰系絲絳,腳著云頭靴,面貌方正,三綹長須,身背寶劍,手執布撣子,于不茍言笑中略帶幾分風流相。韓湘子,是一青年后生,眉目清秀,頭扎布髻,身穿長衫,手持一笛。曹國舅,中年蓄須男人,頭戴學士帽,身穿圓領官服,手擎決定,一派正人君子相,而又有幾分玩世不恭的姿態。八仙是道教神話,又是所謂海外散仙,不持任何戒律,無拘無束,無拘無束,他們的形象是“仙”,卻更接近于人,故雕琢很少受啥程式化、概念化的羈絆,可聽憑作者的想象力和技藝發明表現。
八仙的商品方式多樣,有立八仙、坐八仙(大都是分隔單個雕琢,擺在一起拼為一“堂”)、八仙山、八仙船(是八仙乘坐一古樹形的獨木船渡海),還有各踏寶藏乘風破浪渡海的,即所謂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”。依據八仙故事,還有別的方式的創造。
因八仙人物各異,形象較全,內容、方式豐厚,故如能學會雕琢八仙,對別的古裝人物的雕琢也就舉一反三,不感到難了。